來源:市水務局日期:2025-09-23

立秋后,隴原大地進入秋灌關鍵時期。在河西走廊中段,張掖綠洲如一顆鑲嵌在戈壁瀚海中的翡翠,自祁連山蜿蜒而下的黑河孕育著這一方水土。
作為黑河流域水量統一調度的核心區域,張掖市擁有流域90%以上的耕地、人口,同時肩負著向下游輸送60%來水的任務。錨定“建設新時代全國節水型社會新標桿”的目標,張掖市堅持制度創新、科技賦能、技術集成,在干旱缺水的土地上蹚出一條“穩糧增收、節水增效”的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制度破局:水權改革激活節水內生動力
“以前澆地沒保障。”提及過去的灌溉場景,甘州區黨寨鎮的老農戶擺了擺手。在水權改革之前,張掖農村普遍實行“大鍋”供水、按畝攤費的粗放模式。數據顯示,此前張掖市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不足0.5,每立方米水的糧食產出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0%。
張掖市以黑河水量統一調度為契機,率先啟動全域水權改革,按照“配水到戶、定量到畝、輪次控制、預算管理”的原則,將農業用水指標逐級分解,構建起“市—縣區—鄉鎮—協會—小組”分級負責的水權分配機制,把每一滴水的使用權精準落實到田間地頭。
“現在家里5畝地的用水指標一清二楚,澆多少、什么時候澆、剩多少都有賬本,節余的水還能賣錢。”甘州區農戶的話道出了水權改革帶來的新變化。張掖市還建成了21個水權交易平臺,制定明確的交易規則,允許農戶、合作社等主體將節余的用水指標在縣域內即時交易、跨區域協議交易、跨行業置換交易。
2024年,全市農業畝均用水量較上年下降1.2%。與此同時,農業水權交易市場持續活躍,全年完成交易2248宗,交易水量達5803.06萬立方米。
科技賦能:讓每滴水都用在 “刀刃上”
“手機上點一點,水和肥料就自動送到玉米根上,省工省時又省水。”在甘州區明永鎮燎煙村的智慧水肥一體化高標準農田里,種植戶何先年點開App(應用程序),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土壤墑情、作物長勢和灌溉進度:“你看,這塊地的濕度降到60%了,系統自動提醒該澆水了,設定好參數,水泵就會啟動,澆完水還能收到通知。”
何先年口中的“系統”,是張掖市2025年重點打造的智慧灌溉示范工程,總投資1700余萬元,目前已全部實施完成。
走進項目區,田間地頭每隔50米就矗立著一個智能傳感器,地下埋著壓力補償式滴灌帶,地頭的智能控制柜連接著云端管理平臺,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灌溉。
“這些傳感器能實時監測土壤的濕度、溫度和養分含量,數據傳到后臺,系統會根據制種玉米不同生長期的需求,自動計算出精準的水肥配比。”項目技術負責人介紹,相比傳統的大水漫灌,這種智慧灌溉模式可以做到缺什么補什么、需多少供多少。
項目實施后,燎煙村節水率達到20%,制種玉米畝均增產10%以上。甘州區是張掖市的糧食作物主產區,曾長期面臨灌溉效率低、水肥浪費嚴重等問題。今年,甘州區積極推進智慧灌溉精準節水示范項目建設,構建起了“智能節水、高效種植、生態循環”的全鏈條節水體系。
技術集成:“組合拳” 筑牢節水產業根基
“玉米膜下滴灌能省一半水,小麥淺埋滴灌畝產能增百斤,這都是實打實的技術紅利!”在臨澤縣板橋鎮的田間培訓現場,農技員正拿著滴灌帶向農戶演示操作方法,現場圍滿了聽課的村民。
單一的節水技術難以破解水資源短缺的困局,必須推動工程、農藝、管理等多種技術深度融合,才能形成節水增效的“組合拳”。今年,張掖市重點推廣膜下滴灌、壟膜(作)溝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強化工程、農藝、管理節水技術融合應用,通過技術集成應用,實現“節水、提質、增產”多重目標。
在玉米主產區,膜下滴灌技術已成為農戶的“標配”。數據顯示,2025年張掖全市玉米膜下滴灌推廣面積達158.8萬畝,占玉米種植總面積的75%以上。
隨著節水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張掖市農業灌溉用水的科學化、精細化、精量化水平逐步提升。2025年,全市新增以壟作(膜)溝灌為主的覆膜灌溉技術10.09萬畝,超出計劃任務0.59萬畝;新增以滴灌為主的水肥一體化技術30.7萬畝,超出計劃任務0.7萬畝,雙雙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節水,已成為張掖的亮麗名片。張掖市節水辦主任吳旭表示:“我們將進一步總結提煉水權改革、智慧灌溉、技術集成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張掖方案’,為破解西北干旱地區水資源短缺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矛盾貢獻更多力量。”(水利?孟波撰稿?吳旭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