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方志張掖日期:2025-08-15
“甘州城北水云鄉,每至秋深一望黃。”這是明代郭紳《觀刈稻詩》對張掖城北自然美景的生動描述,為我們再現了張掖自古就是一座坐落在濕地之上的城市。
依水而居,擇水而憩。張掖先民將城址選擇在了黑河與山丹河交匯的三角地帶上,這里是祁連山沖積扇的低洼地帶,祁連山冰川雪水為這里提供了充沛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孕育了張掖綠洲,形成了城市北郊萬頃沼澤濕地,這里湖泊眾多,泉溪細細,為歷代文人所吟詠。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即據此而建,它與張掖市區緊密相連,建成面積近3萬畝,濕地類型多樣,有沼澤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1.5萬畝,是甘肅省第一家國家級濕地公園,也是黑河流域第一家國家級濕地公園。2011年12月被文化和旅游部評定為4A級旅游景區。是全國距離城市最近、西北地區動植物資源最具特色的國家濕地公園,同時也是集生態保護、科研監測、科學研究、資源管理、生態旅游、宣傳教育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公園內有清澈的湖泊、大面積的蘆葦蕩、蔥郁的樹木和草坪花海等眾多環境優雅的景觀,在西北地區十分少見。在公園內,春天有候鳥遷徙、夏天有荷花睡蓮競相開放、秋天有蘆葦搖曳、冬天有白雪皚皚的自然神韻。公園內還有趣味自行車、觀光車、游船、垂釣等眾多的游樂項目,是市民游客休閑度假娛樂的絕佳去處。
走進張掖感知濕地,浩渺壯觀的蘆葦濕地,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神奇獨特的生態景觀相得益彰。張掖國家濕地公園集北國雄渾質樸風情和南國秀美風韻于一體,顛覆您的傳統印象,讓您驚嘆不已、回味無窮。濕地蘆葦青青、水鳥棲息,宛如人間仙境。廣場、木棧道、觀景亭臺等景觀設施巧布于葦草、溪水、樹叢之間,沿非機動車道點綴設置觀景平臺、觀鳥亭、茅草亭、游船畫舫、濕地漂流、垂釣園、丹頂鶴繁育保護中心、城市濕地博物館等旅游服務設施,如翡翠般鑲嵌在茫茫葦海之中。乘坐電瓶,漫步觀景棧道,蕩著小船親近濕地感受自然體驗大西北濕地的質樸野趣,游覽公園精品景觀讓您游趣盎然回味無窮。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四季景色各異,每個季節都有它獨特的魅力所在。
春季,天氣轉暖,冰雪融化,公園內呈現出罕見的"三季"景色。秋草之黃、冬雪之白和春水之綠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夏季,公園碧波蕩漾,艷陽高照。繁茂成蔭的蘆葦長滿水面,整個濕地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清風吹過,綠波蕩漾,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思。此時,濕公園內不僅有野鴨等水鳥在湖面上嬉戲成趣,還有五處荷花景觀池內荷花嬌艷,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秋季,公園內的植被逐漸變得豐富多彩,各種樹木的葉子變成紅色、紫色,與綠色植被和金黃的蘆葦形成鮮明對比,構成了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正如明代詩人郭紳詩中所描述:“甘州城北水云鄉,每至秋深一望黃”。冬季,公園內的水面結冰,整個公園變得寧靜而神秘。此時,濕地公園內的植被和動物都開始進入休眠期,但仍然有一些鳥類留在公園內過冬,為公園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無論是春季的“三季”景色、夏季的碧波蕩漾、秋季的五彩斑斕還是冬季的寧靜神秘,都讓人流連忘返,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公園內的蘆葦是一種高大的草本植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力,能夠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生長繁殖。在公園內,蘆葦叢叢,形成了一片片茂密的蘆葦蕩,成為這里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蘆葦不僅是公園內的自然景觀,還承載著許多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蘆葦常常被視為堅韌、頑強的象征,被用來形容那些具有不屈不撓精神的人。
相傳,古甘州城水湖環繞,湖水清澈見底,魚群棲息其中,湖中并無蘆葦叢生。一年夏天有個仙女向往人間美景,從天庭悄悄來到甘州城內游玩。她看到湖泛碧波、浪花飛濺、湖岸垂柳輕柔舞姿,魚鴨成群戲水覓食,仙女拂柳徘徊張望湖景,蹲在湖邊洗著自己的秀發流連忘返,突然,天鼓一聲,才想起回去的時辰已過,便匆匆理起長發飄飛而去。不料,匆忙中將一枚玉簪跌落湖中,霎時間湖面上長滿碧綠的蘆葦,恰似一支碧綠的玉簪,使原本平靜的湖面更加妖嬈美麗。
無論是作為自然景觀還是文化符號,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蘆葦都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除了蘆葦之外,園內還分布各類植物45科、197種,構成了一幅優美的濕地畫卷,沿著木質棧道漫步其間,滿目皆是美景令人心情十分舒暢。每年的春秋兩季公園內會迎來許多遷徙的候鳥,天鵝、斑頭雁、白鷺、野鴨等一起在湖面游弋嬉戲。公園內有野生動物100多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3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3種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種。
目前,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已成為拱衛張掖城市的生態屏障、加濕器和制氧機,是張掖旅游的重要打卡地,也是展示張掖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示范窗口,更是張掖休閑健身娛樂的自然景觀后花園。(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