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期
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5年11月14日
★ 我市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綠色發展蓄勢賦能
★ 我市筑牢鳥類保護屏障助力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先行區建設
★ 肅南縣提待遇兜底線優服務織密筑牢民生保障網
我市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綠色發展蓄勢賦能。??一是確權登記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各縣區結合實際制定清理規范林權確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工作方案,對權屬重疊、面積不實、地類不準等問題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完成勘測宗地9418宗23.33萬畝,頒發首批林權類不動產登記證書1617本,流轉集體林地1.1萬畝,解決歷史遺留問題1264個。二是規模發展盤活集體林地資源。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輻射帶動群眾發展特色林果、林下種植、養殖、森林旅游等產業,促進林農增收致富。全市23個林果產品(基地)獲得綠色食品認證,13個林果產品(基地)獲得有機食品認證,“金滿園”“棗樂滋”“祁連傳奇”“睿裕祥枸杞”等18個林產品品牌入選“甘味”農產品。三是科技支撐提升林果產業質效。加快技術應用推廣,建立“科研單位+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員+現場培訓”等推廣模式,加強對經濟林樹種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指導,提高科學管理水平,推動特色林果產業提質增效,促進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四是創新機制拓寬“兩山”轉化路徑。強化與金融機構溝通協作,深入對接企業融資需求,拓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渠道。山丹縣率先完成全省首筆300萬元“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林權”質押貸款,臨澤縣成功發放首筆“GEP貸”80萬元,進一步盤活森林資源資產,有效解決企業貸款“抵押難”、融資需求受限等問題。(市林草局??徐曉龍)
我市筑牢鳥類保護屏障助力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先行區建設。??一是科技賦能構建守護“千里眼”。聚焦精細化保護需求,加大科技投入,推動構建立體化監測體系。在原有15處遠程監控設施的基礎上,新增建設19處前段監測設施、無人機巡護系統2套、重點卡口監控16處,布設物候、聲紋監測設備9套,配備無人機10臺,實施數據中心改造提升工程,探索“視聯系統+AI算法識別”的監測管護新模式,實現鳥類活動全天候追蹤,為保護管理提供堅實有力支撐。二是生態修復打造棲息“安樂窩”。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系統性開展濕地保護修復,今年新增實施鳥類棲息地封護127公里、栽植植物隔離帶171畝、營造水鳥棲息地900畝,恢復濕地植被300畝,在水鳥重點覓食地開展增殖放流16次,進一步改善濕地生態功能,為野生鳥類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和安全的棲息空間.今年新增發現鳥類4種,再次刷新黑河濕地鳥類名錄。目前,在張掖越冬的大天鵝數量約占全省的60%。三是聯合保護擦亮生態“金名片”。建立常態化鳥類監測巡護制度,設置鳥類監測樣線(點)42處。建立生態警務“五聯”機制,市濕地、公安、林草等部門定期聯合開展“護鳥行動”,強化巡查執法。通過對25只黑鸛、10只大天鵝開展衛星定位監測,清晰繪制遷徙“路線圖”,相關保護研究成果獲《人民日報》刊發,張掖黑河濕地在國際候鳥遷徙通道中的地位更加凸顯,張掖生態保護工作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市濕地局??王波)
肅南縣提待遇兜底線優服務織密筑牢民生保障網。??一是提升待遇水平。圍繞提高居民養老收入,持續加大縣級財政投入,自1月起將縣級基礎養老金標準由每人每月135元提高至175元,增幅達30%。調整后,全縣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總額達到每人每月328元,養老保險月平均領取標準同步提高至387元,最高領取標準達998元,養老金整體待遇水平位居全市首位、全省前列,全縣待遇領取人員普遍增收,老年群體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不斷提升。二是強化兜底保障。積極推動社會保險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聚焦低保對象、特困人員、重度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嚴格落實政府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政策,確?!皯M代、不漏一人”。截至目前,已為符合條件的728名特殊困難人員代繳養老保險費21.84萬元,其中為475名低保對象代繳14.25萬元,為51名特困人員代繳1.53萬元,為202名重度殘疾人代繳6.06萬元,從根源上減輕了困難群體參保繳費負擔,有效激發了參保積極性,進一步筑牢了防范返貧底線。三是優化服務機制。創新打造“人社直通車”2.0服務體系,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建立“訴求響應—限時辦結—跟蹤回訪”全鏈條服務機制,全面推行“四辦工作法”。目前,全縣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率已達100%,群眾滿意率提升至98.6%。(肅南縣政府辦??李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